唐僧肉这个名字听起来既亲切又古怪,但却是引发过热议的话题。相信大家知道《西游记》中唐僧师徒四人乃至除妖除魔的故事,而唐僧肉却顾名思义与这一情节有些相矛盾。唐僧肉,并不是真的师徒四人肉,而是古代某些地区用山羊肉泡制,风味偏咸而已,而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,唐僧肉究竟是何物,大有文章可谈。
最早提出唐僧肉名字的,是唐朝高僧玄奘。在他的《大唐西域记》中,他记录了自己的西域佛经之旅,当自己饱尝艰辛跋涉,饥肠辘辘的时候,他幌眼看到师傅摘下的一块西瓜蜜,脱口而出:“此果犹如唐僧肉。”由此,唐僧肉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文化范畴中。
可见,唐僧肉不仅仅只是一道食品,更是体现了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的。然而,近年来,唐僧肉渐渐地沦为餐桌上的一道菜品,这一名字成了营销领域的招牌之一。
一方面,因为唐僧肉的特殊由来,配上稍加包装,就容易在网上引起流传和关注。不同的美食店家为了让唐僧肉更具人气,在做法、口味等方面下足了功夫,甚至走上了风味化的路子。
另一方面,因为唐僧肉与《西游记》这一名著有关,《西游记》的人气对于唐僧肉这样的名字自带流量,许多餐饮店肆意使用唐僧肉名字,恶意攫取眼球。
如此看来,唐僧肉已经从文化遗产演变为餐饮业的一种卖点。有人认为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,也有人认为,这是市场失范和低俗追求所致。环顾当下,唐僧肉既引发了许多话题,也引起了市场纷争,但无论是何种角度,我们都应该从文化对于食品的影响深度思考。